|
|||||||
|
(5)影响目标的关键因素。 一是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包括:信用信息归集范围;信用信息归集质量;信用信息分类开放程度;信用信息交换共享能力;建立信用大数据支撑平台;建立信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建立信用大数据应用系统;推进区县信用平台建设等内容。 二是信用治理效能。关键因素包括:全面落实社会信用统一代码制度;营造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系;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等。 三是信用服务产业。关键因素包含:完善信用服务产业管理机制;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扶持信用服务机构;发挥信用协会作用等。 四是建立信用惠民体系。关键因素包含:推动信用惠民合作;拓展信用惠民应用等内容。 (6)方法和举措。 ①深化信用信息平台。一是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现各政府部门相对独立、分散的信用信息实时动态归集和高度整合。开发应用信用信息质量监控系统,进一步提高信用信息报送的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时效性。建立信用信息分类开放。逐步实现与国家、省、兄弟市信用平台的交换共享。二是构建城市信用大数据平台。建立信用大数据支撑平台。建立信用大数据分析系统,为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提供实时、专业、精准的多种组合信用数据分析服务。建立信用大数据应用系统,增强信用大数据平台社会服务和互动能力。三是推进区县信用平台建设。按照统一数据库、统一公示发布规则、统一目录和标准体系的要求,实现对市、县两级信用信息的统一归集。 ②提升信用治理效能。一是全面落实社会信用统一代码制度。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二是营造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事前信用承诺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规范信用红黑名单制度,编制全市统一的红黑名单认定和发布清单,定期向社会公开清单。三是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 ③发展信用服务产业。一是完善信用服务产业管理机制。建立起涵盖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级、信用管理与咨询、信用担保等现代信用服务产业链的管理制度。二是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引导信用服务机构根据市场需求,探索开展市场化信用评价服务。三是扶持信用服务机构。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对信用服务机构发展的扶持力度。四是发挥信用协会作用。建立信用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基本行为准则和业务规范,强化自律约束。 ④构建信用双创生态。一是优化创业创新信用环境。在企业管理、人才使用、创新激励、创业扶持、创新收益分配、创业创新融资、创新成果转化、配套服务完善等方面引入信用管理,为创业创新提供完善的信用保障。加强青年信用记录的采集和应用,推动青年在创业创新等方面获得支持。二是信用支撑新经济。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分享经济等新经济领域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⑤建立信用惠民体系。一是推动信用惠民合作。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方协同合作机制。二是拓展信用惠民应用。以实现“城市+信用”的共用共享、资源整合、服务功能拓展叠加为目标,培育信用惠民创新应用。重点打造杭州“市民诚信卡”和“芝麻信用分杭州加强版”。 (五)特色小镇工作 (1)现状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省、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41个,其中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19个,山南基金小镇、梦想小镇、云栖小镇成为全省首批示范小镇。特色小镇成为“1+6”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2)总体目标 特色小镇实行创建制,按照“宽进严定、分类分批”的原则统筹推进,省、市、区(县、市)三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总数3年内力争达到100个左右,实现“引领示范一批、创建认定一批、培育预备一批”的目标。 (3)年度目标 2016-2017年:组织创建一批。组织申报创建一批省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力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数量在全省保持领先和示范地位。 2016-2019年:培育建设一批。按照特色小镇创建标准,加快推进小镇规划建设,打造特色产业生态,实现特色发展。 2020年,验收命名一批。制定特色小镇验收标准,对完成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创建对象进行验收,合格的命名为市级特色小镇。 (4)方法和举措 ①抓规划优化。紧密结合我市“十三五”规划中产业空间布局,来谋划小镇建设,形成点面结合、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局面。小镇规划统筹考虑要素禀赋、国土空间和环境保护因素,实现多规融合。加强对特色小镇规划编制的引导,督促小镇围绕主导产业,按照产业、文化、旅游、社区融合的原则,将规划做深做细,开展核心区城市设计,突出建筑个性和形态,打造特色小镇精品区块。 ②抓产业培育。结合全市产业布局,对小镇进行差异化定位,引导小镇围绕产业细分领域做大做强。市级层面探索建立特色小镇产业联盟,根据产业定位实现项目在跨区域小镇的互通,打造小镇产业招商全产业链。鼓励特色小镇创建主体建立公共创新平台、成立创业和产业基金、举办大型赛事活动,采取个性化措施营造良好产业生态,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集聚。 ③抓项目推进。一是加大协调服务。建立市领导联系特色小镇机制,加强对小镇建设的指导。并将特色小镇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整体打包列入年度市重点项目,进行重点跟进和协调。二是下发年度投资计划。逐年编制年度投资计划,细化到具体项目,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主体。 ④抓考核监督。在产业特色、核心区城市设计、小镇客厅建设、小镇风貌、三生融合等方面对特色小镇创建指标进行优化,制定杭州市特色小镇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小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同时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研究出台我市特色小镇末位退出办法,对年度综合考核排名靠后的小镇,实行“黄牌”警告或“红牌”退出。 (六)强化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1)现状 近年来,杭州市大力推进能源设施重大项目,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加强。一是电力设施建设方面。至2015年底,杭州电网电源装机容量达到753万千瓦,拥有6座500千伏变电站、52座220千伏变电站、218座110千伏变电站,电网规模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有效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二是天然气设施建设方面。截止2015年底,杭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建成投运4座天然气门站,16座天然气高中压调压计量站(含天然气阀室),194公里高压管道以及5500公里中低压管道。已实现向主城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临安市、桐庐县及部分电厂用户的高压管网供气;LNG供气区域已经覆盖临安、建德、淳安等区域。三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以太阳能为重点,不断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至2015年底,全市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27.3万千瓦。 (2)主要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密契合杭州市能源发展新需求,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强化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能源项目投资250亿元以上。 (4)年度目标 年均完成能源项目投资50亿元以上。 ①加强规划引领。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各级规划和国土部门应将电源、电网、石油天然气管道等重大能源设施纳入规划,在相关规划中预留能源通道及能源项目用地,并加以严格控制。 ②加强协调服务。针对能源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政策处理等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方案,分解落实项目推进职责,确保项目规范实施。 ③加强安全保障。以在杭举办国际性会议和赛事为重点,做好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保护工作,严格落实安全隐患整治措施。 (七)发展循环经济 (1)现状 “十二五”期间,杭州市循环经济工作态势良好,全市能源、水、土地等资源产出水平稳步提高,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全省领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一是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获得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得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此外还在建德经济开发区、桐庐经济开发区开展市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点建设。二是获得多项国家级示范试点。先后获得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国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再制造试点、国家海水淡化产业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类示范试点。三是推进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循环经济“770工程”,积极推进省“991”项目,努力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2)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杭州市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绿色发展的关键时期,循环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生态文明和美丽杭州建设为循环经济发展赋予更大的新使命;二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循环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三是城市国际化战略推进为循环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四是互联网大发展大繁荣为循环经济发展释放新活力。 (3)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资源产出率水平更高,再利用和资源化水平更高,循环型产业发展水平更高,绿色消费水平更高,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4)年度目标 ①2017年70%以上国家级(制造业)园区、50%以上省级(制造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 ②基本完成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国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建设。 (5)影响目标的关键因素 ①实施主体自律行为是完成目标的关键因素。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是企业,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推进节能减排、循环化改造的力度,但从企业自身的短期利益来看有可能增加成本支出,影响企业自觉改造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必须从长期效益和社会效益出发,利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鼓励企业主动实施节能减排和循环化改造,从而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②部门协同是完成目标的重要保障。循环经济涉及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能源等多个领域,与政府多个部门相关,因此必须各相关部门要加强配合、统一目标、协同推进,共同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6)方法和举措 ①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以示范试点带动省级以上制造业开发区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推进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并继续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试点;推进建德经济开发区、桐庐经济开发区等市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②推进各类示范试点。加快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支持鼓励县(市)创建省级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推动国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建设。 (八)应对气候变化 (1)现状 实现市、县两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常态化,编制完成2005-2014年市级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完成全市13个区县市2010-2014年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组织对全市 2013-2015任一年综合能耗达到5000吨标煤(含)以上的400多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开展碳盘查及核查。列入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列入首批国家级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东新园、良渚文化村、环溪村社区列入首批省级低碳社区试点,萧山区衙前镇、富阳银湖智慧低碳产业园区成功列入首批省级低碳乡镇、低碳园区试点,试点示范效应逐渐显现。 (2)形势分析 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也是“十三五”时期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美丽中国样本的必由之路。 (3)总体目标 力争在“十三五”末化石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 (4)年度目标 完成年度省下达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 (5)影响目标的关键因素 ①产业结构。需抑制高碳行业过快增长,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 ②能源结构。需优化化石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 (6)方法和举措 ①强化企业碳报告机制,组织全市重点企(事)业单位编制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组织中介机构开展报告核查,深入掌握我市重点企业碳排放家底。 ②继续推进市县两级清单编制工作,按年度完成市级温室气体清单报告编制,并做好对区、县(市)清单编制的指导督促工作。 ③建设智慧低碳管理平台,完成“一库四系统”的开发建设,并借助平台在低碳目标完成、低碳分析预测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④继续推进示范试点,以示范试点为抓手,探索低碳管理模式创新。 ⑤加强低碳宣传和培训,完成杭州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成果报告片拍摄工作,组织对全市碳交易纳入企业进行培训。 (九)推进创新创业 (1)现状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5〕37号)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人文环境、科教人才、民营经济优势,着力构建政策、人才、平台、资本和环境“五位一体”的双创生态体系,双创助力新经济新产业迅猛发展,助力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助力创新创业资源不断积聚。 (2)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杭州双创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将更加复杂多样,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国际上看,一方面,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碰撞趋于激烈,双创领域的技术、人才和资本壁垒加剧;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形成历史性交汇,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物联网向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地域空间格局,改变了传统资源要素的配置方式,全球城市发展的重心正从生产网络布局向创新网络布局转变。从国内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从杭州自身情况看,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部分地区与行业的“阵痛”还在持续,但机遇前所未有,新动能加快集聚、新经济活力迸发。 (3)总体目标 优化创业创新的环境,以大众创业构筑经济新动力,用万众创新撑起发展新未来,加快建设创新活力之城,开拓杭州转型升级新局面。 (4)年度目标 2016-2017年:创新创业载体高速发展,杭州未来科技城、阿里巴巴集团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经验,培育一批市级双创示范基地初显成效。立体化多层次的双创政策体系和双创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2018-2020年:创新创业体系更加优化,国内外创新创业资源有效集聚,创新创业效益大幅提升,创新创业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和各类创客向往的“创业者的天堂”。 (5)方法和举措 ①抓好示范。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问题导向、鼓励创新的原则,分类推进杭州未来科技城、阿里巴巴集团两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通过试点示范完善政策环境,推动政策落地,扶持支撑平台,构建双创生态,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杭州经验”和“杭州模式”,确保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出新成效。 ②打造平台。结合“两区、两廊”建设,以高新园区、特色小镇、众创空间和孵化器集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区等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市级双创基地,建立双创示范基地创建梯队。加强双创平台的规划布局,优化功能定位,引导各个区域、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平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避免同质低效竞争,为创新创业打造一批高层次集聚平台。 ③强化统筹。强化双创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强各类规划和政策统筹,确保各项扶持政策具体化、可操作、能落地,切实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加强双创重大事项的协调力度,统筹推进双创重大政策、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打造有利于双创发展的制度环境。 ④优化环境。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进一步加快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发展。加快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努力打造更加公平、更加完善的双创生态和制度环境。 ⑤激发活力。精心组织双创重大活动,着力扩大活动成效、影响力和参与度,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和潜能。认真梳理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大力宣传杭州双创的新模式、新经验、新政策和新成效,持续弘扬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全社会推动双创的浓厚氛围。 (十)中心镇建设 (1)现状 中心镇是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我国新型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杭州市为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促进杭州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步伐。中心镇集聚功能不断增强,各中心镇发展特色逐步凸显,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大部分中心镇已成为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区域经济社会中心。全市26个中心镇的经济实力、集聚能力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2)形势分析 尽管我市中心镇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支撑了区域经济增长,大大提升了城镇经济实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但连续多年快速城镇化发展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约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发展后劲不足、资金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设施难以满足需要、体制机制有待突破等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中心镇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中心镇向小城市转变。 (3)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实现全市中心镇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以上。 (4)年度目标 全市中心镇年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以上。 (5)影响目标的关键因素 中心镇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财、地等要素保障,高强度的财政和民间投入、持续的人口流入、稀缺的土地指标、充满活力的体制创新将成为影响中心镇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6)方法和举措 ①推进转型示范。围绕特色发展,有重点分层次推进中心镇发展,建设一批中心镇转型升级示范镇,形成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转型升级示范镇-中心镇的梯次建设格局。引导区、县(市)制定和完善有关扶持政策,落实好配套资金和土地要素保障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加大中心镇扶持力度,新一轮中心镇建设扶持资金向转型升级示范镇倾斜。 ②推进培育试点。在全面总结前两轮(2011-2013、2014-2016)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按照省发改委的统一部署,积极做好新一轮省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的编制工作。加强工作交流,以陈带新,以余杭区塘栖镇、淳安县千岛湖镇为标杆,加快推进新入围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建设。 ③推进项目建设。以中心镇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加大中心镇有效投资,努力完成“十三五”期间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发挥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扶持项目建设,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完成中心镇建设扶持项目的审计和绩效评价。 ④强化要素保障。创新完善民间资本投资社会领域回报机制,积极探索PPP等项目融资新模式,综合运用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方式,拓宽民间资本参与中心镇建设的渠道。实行中心镇用地倾斜政策,优先土地资源配置和集约开发利用,确保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公共服务和民生项目用地需求。 (十一)对口支援工作 (1)现状 近年来,市对口办紧紧围绕对口支援(帮扶)工作主线,认真贯彻中央、省对口支援(帮扶)工作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市、西藏那曲县、青海德令哈市工作,积极推动对口帮扶贵州省黔东南州工作,全力推动援建项目和其他各项工作的落实。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开展六年,对口帮扶黔东南州已三年,从过去几年对口支援(帮扶)工作的情况来看,与受援地党委政府沟通协调机制畅通,部门之间配合良好,总体成果丰硕,深受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赞誉。 (2)形势分析 2016年7月20日,中央召开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自2016年起,对口地区都启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3)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使受援地区社会秩序更加稳定,民生项目进一步改善,产业合作更具活力,智力帮扶更上水平,经济指标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4)年度目标 2017年工作目标:完成2017年度省下达我市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市项目资金任务;重点抓好对口产业就业促进工程、民生保障类工程和教育培训等项目;重点抓好对口帮扶黔东南州80个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 2018年工作目标:完成2018年度省下达我市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市项目资金任务;重点抓好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市安居富民工程,对口支援西藏那曲和青海德令哈智力援助工程;积极推进黔东南州80个贫困村的脱贫致富工作。 2019年工作目标:完成2019年度省下达我市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市项目资金任务;重点抓好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市“天眼地网”工程,对口支援西藏那曲和青海德令哈教育提升工程和农牧民安全饮用水工程等项目;重点抓好对口帮扶黔东南州项目推进和脱贫工作。 2020 年工作目标:完成2020年度省下达我市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市项目资金任务;重点抓好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市排水管网改扩建二期工程和西藏那曲、青海德令哈民生保障类项目和文化交流活动;重点抓好黔东南州民生项目和精准扶贫工作,助推黔东南州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 (5)影响目标的关键因素 对口支援(帮扶)受援地项目计划安排和项目前期审批进度以及前方指挥部(联络处)对项目推进情况。 (6)方法和举措 ①强化目标管理。严格按照年度工作计划抓好项目实施。 ②加强沟通协调。与市级相关部门和对口支援(帮扶)地区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前方援建机构建立畅通的工作联络机制,共同努力做好对口支援(帮扶)工作。 ③协调做好援建经费保障工作,确保援建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到位。 (十二)市创投引导基金工作 (1)现状 杭州市作为全国较早设立并规范运行引导基金的城市之一,我市创投引导基金在引导创投投资本地科技型初创期企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的作用逐步体现。截至2016年底,杭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累计已批复阶段参股合作项目共47个,其中已签约设立基金36个。已批复的的47个合作项目基金总规模为66亿元,已签约设立的36个基金规模51亿元。被投项目中,有聚光科技、汉鼎信息、长城影视、创业软件、华铁科技、来伊份等8家企业成功上市;奥默医药等12家企业上新三板;另有博世华等16家企业被上市公司并购;正元智慧等7家企业已递交申报材料。 (2)形势分析 2016年9月16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53号)(以下简称“创投国十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工作,明确要求扩大创业投资规模,加快发展创业投资。纲领性的十条意见、二十二项要求为下一步政府在创业投资行业的角色做了指导性定位。 (3)总体目标 按照“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目标,继续做大做强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4)年度目标 每年争取新增合作基金6家,争取在2020年前实现合作基金累计达到70家。 (5)影响目标的关键因素 市创投引导基金目前总规模10亿,已无法满足创投发展对引导基金新的增长需求。且相比于各兄弟省、市引导基金,杭州市引导基金规模已处于劣势。资金规模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 (6)方法和举措 ①做好“创投国十条” 的政策落地研究工作。根据“创投国十条”的政策精神,对《杭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推动杭州创业投资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②继续围绕“双创”,做好服务工作。积极联合市创投服务中心、市孵化器协会、市众创空间联盟等机构,加大对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企业的支持,不定期的为创业投资机构推荐优秀创业项目,为创业企业提供融资帮助,更好服务于创投机构和创业企业。 ③继续推进“内外联动”的项目落地工作。市创投引导基金将积极和杭州的美国硅谷孵化器加强联动,不定期组织引导基金合作创投机构与海外孵化的优秀人才、项目对接,帮助意向回国创业的海外优秀创业人才、项目落实产业化所需要的资本投入,助推优秀创业企业落户杭州快速成长。 ④继续完善内部管理和投后管理工作。规范阶段参股评审工作,探索评审得分和出资比例挂钩等制度。积极推动已批复的合作创投加快签约设立及资金到位,已设立的合作创投加快出资及投资进度。继续寻找退出机会,提高引导资金引导使用效率。对于设立已满3年以上且已完成投资的的合作基金,积极寻找退出机会,加快资金的循环利用。
三、“十三五”期间绩效管理重点目标 (一) 社会评价意见
(二) 绩效问题
(三) 创新创优规划
(四)标准化建设 (1)已有的标准
(2)需要修订的标准
(3)计划编制的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为保障绩效管理规划顺利实施,确保完成各项绩效管理考评指标任务,我委将着力构建组织、制度、责任、宣传四大保障体系。 (一)着力构建组织保障体系。成立委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配齐配强绩效管理工作人员,各处室指定专人从事绩效管理工作。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本处室绩效管理第一责任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积极推进,确保绩效管理高效运转、落到实处。 (二)着力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绩效管理各阶段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流程。建立绩效管理工作档案,规范绩效管理考核台账,确保工作留痕,进度明确。 (三)着力构建责任保障体系。为保证责任落实,全面完成绩效管理目标任务,要进一步明确各处室工作职责,逐级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激发工作活力,督促各处室自觉落实绩效管理考核指标任务,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确保工作实效。 (四)着力构建宣传保障体系。组织全委各处室学习领会绩效管理相关文件精神。办公室及各处室认真挖掘工作亮点并积极报送绩效管理工作动态,营造浓厚的绩效管理工作氛围。 附件下载: 杭州市发改委首轮绩效管理规划.pdf |
版权所有: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建议IE8.0、1024x768浏览效果 浙ICP备08014995号 网站标识号:3301000019 主办: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B座17楼 邮编:310020 电话:0571-85251907 建设管理、技术支持:杭州市信息中心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B座12楼 电话:0571-85250024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 郑重声明 | 浙 公 网安备 3301050200132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