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體版
首 页 信息公开 政策法规 发展规划 经济运行 专题专栏 体制改革 调查研究 网上办事 互动平台 政务信息 职工之家
  您的位置: 首页 > 经济运行 > 年度计划
关于杭州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   2015-02-13   |  

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文件(13)

 

 

关于杭州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15年2月4日在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杭州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改革创新年、项目推进年、优化服务年”活动为载体,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结构持续优化,改革稳步推进,民生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运行平稳、质效齐升”的良好态势。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计算

单位

2014

预期目标

增长%

2014年实绩

指标

属性

绝对值

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5左右

9201.16

8.2

预期性

其中:农业增加值

亿元

2

274.36

1.8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

亿元

8

3426.42

8.6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9.5左右

5067.90

8.5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5

4952.70

16.2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3.5

3838.73

8.7

预期性

出口总额

亿美元

7.5

491.66

9.8

预期性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8

1027.32

8.7

预期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以上

预计3

预期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上年=100

103.5左右

102.0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

44632

9.1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

23555

11.1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以内

1.84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22.59

24.82

约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6.8以内

6.94

约束性

城市化率

%

75以上

预计

75左右

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按照省下达计划排定

预计全面完成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吨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约束性

氨氮排放量

万吨

约束性

氮氧化物排放量

万吨

约束性

备注:括弧内为绝对数。

从上述指标完成情况看,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处于年度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增加值由于受汽车双限等因素影响较大未能完成年度目标。今年我市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生猪、畜禽区域禁养等工作有序推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增长速度,农业增加值与年度预期目标尚有0.2个百分点的差距。实施了“单独二孩”计划生育新政,人口自然增长率略超预期。除此之外,其余11项预期性指标和6项约束性指标均全面完成年度目标,具体表现为“五个进一步”。

(一)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经济增长更趋稳健。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01.16亿元,增长8.2%,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0:41.9:55.1。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实现农业增加值274.36亿元,增长1.8%。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功能区加快建设,主要农产品自给率稳步提高。智慧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全面推进。工业经济有所回升。实施信息经济“一号工程”,大力推进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实施“两化融合”、“四换三名”工程,传统产业优势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05.25亿元,增长8.9%。服务业发展稳中提效。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上城、滨江、桐庐等服务业集聚区提质发展。加快实施旅游国际化和旅游全域化战略,成功争取72小时过境免签证政策。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067.90亿元,增长8.5%。服务业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59.1%,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的贡献达59.6%。电子商务、信息软件、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1%、18.2%、15.9%、12.0%和9.8%。有效投资较快增长。召开全市扩大有效投资暨重点项目推进大会,开展重点项目征地拆迁“清零”专项行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推进扎实有效,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952.7亿元,增长16.2%。其中重点项目投资1618亿元,增长36.0%,较上年提高14.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2851.41亿元,增长26.5%,较上年提高16.0个百分点。地铁2号线一期东南段、4号线一期首通段建成通车,地铁2号线二期、4号线一期南段、5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杭黄高铁、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供水工程开工建设。杭长(杭州—长沙)客专开通运营,标志着国家“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主干网在我市境内全面建成。秋石三期、钱江通道、彩虹快速路时代高架互通建成通车。城际铁路富阳线、临安线建设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外贸出口增势良好。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落实出口新政,实现出口总额491.66亿美元,增长9.8%。出口结构持续改善,实现机电产品出口193.52亿美元,增长13.6%;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9.87亿美元,增长19.2%。消费保持平稳增长。保护“老字号”,巩固提升传统商贸市场,培育发展商业特色街区,继续打响“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品牌,举办中国杭州购物节活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8.73亿元,增长8.7%。网络消费迅猛发展,实现网络零售额2088.45亿元,增长37.0%。阿里巴巴在纽交所正式上市。

(二)经济增长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预计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发明专利授权达到5559件。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亮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96.63亿元,增长10.5%;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813.12亿元,增长13.0%。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坚持选外资、招央企、引浙商杭商“三管齐下”,成功举办2014中国全球投资峰会和世界杭商大会。新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2个,实际到位外资63.35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1054.07亿元。企业效益提升明显。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76.28亿元,增长10.5%,较上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工作推进有力,“个转企”12756家;新增企业登记5.36万家;新增上市企业7家,总数达到109家。财政收入保持稳定。财政总收入1920.11亿元,增长10.7%,国税收入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跨越千亿大关,实现1027.32亿元,增长8.7%。金融支撑力度加大。制定实施“1+X”金融政策,稳步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和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网商银行获批筹建,金融服务多元化加快推进。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450.51亿元,增长10.3%;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1316.83亿元,增长10.2%。

(三)体制改革和重大战略进一步推进。

 “四张清单一张网”全面推进。实施权力清单,市级部门职权清减率达到70.8%;公布实施市级部门责任清单和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出台《杭州市本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形成资金管理清单;建成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平台。市域一体化改革破题前行。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实体运作,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架构进一步完善。萧山、余杭与主城区融合进一步加快。富阳撤市设区获得国务院批复。区县协作、联乡结村工作深入推进。小城市、中心镇(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深化。重大战略实施步伐加快。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突破。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省政府成立试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编制《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三年实施计划(2014-2016年)》,推进都市圈内规划、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等共建共享。“信用杭州”建设取得突破。编制《“信用杭州”建设三年专项行动计划》,实现27个部门6亿多条法人和自然人信用信息的实时归集,市公共信用信息发布平台上线运行,联合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公共信用信息社会应用杭州模式初步形成。

(四)“美丽杭州”建设进一步强化。

全力推进生态市创建。深入推进“美丽杭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四边三化”行动,加快实施“三江两岸”生态化改造提升工程。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全面落实河长制,开展清除“黑河、臭河、垃圾河”行动,全市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达到80.9%,消灭垃圾河71条460公里,整治黑臭河193条665公里。启动实施市区排涝工程,组织实施378项防汛排涝工程项目。推进整治主城区积水点,清疏养护雨水管渠2688公里。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全面启动11个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大机动车淘汰力度,全年共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9.5万辆。推进“油改气”项目实施,新增油气两用出租车1903辆,液化天然气公交车816辆。PM2.5年均浓度较上年下降7.7%。积极推进垃圾治理。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市区生活垃圾“三化四分”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定点定时垃圾不落地投放”试点,继续做好垃圾清洁直运工作。全面落实“三改一拆”。全面抓好“三改一拆”工作,全市共完成“三改”2098万平方米,完成拆违2902万平方米。深入实施节能减排。全面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社会节能工作,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4%以上,实现了五年目标四年完成。制定实施更严格的重污染高耗能产业关停淘汰政策,预计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均能顺利实现年度目标任务。

(五)社会民生保障进一步改善。

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杭州市社会发展综合水平连续第四年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榜首。出台《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十大体系建设。推进市属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向两区五县市扩展。举办2014杭州国际马拉松赛,成功申办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全力推进智慧医疗服务和医养护一体化。大运河申遗获得成功,我市成为“双世界遗产”城市。社会保障持续加强。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达712.5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4.1%。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实施杭州市基本养老、医疗保障新办法,启动萧山、余杭和主城区社保一体化建设。年末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较上年新增26.35、17.93、15.47万人。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全市最低工资标准,非农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32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55元,增长11.1%,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目标。就业形势稳定向好。大力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积极帮扶困难人员就业。新增城镇就业24.82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84%。价格水平保持平稳。完善市场价格管理,物价调控成效明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

当前,我市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体制改革实现突破。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市场需求不旺、企业信心不足、投资欲望不强等难题,实体经济经营困难、金融与房地产潜在风险不容忽视,环境治理任重道远,城市功能有待优化。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既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抓住用好新常态蕴育的新机遇,又要高度重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

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建议

2015年宏观环境总体判断依然“复杂多变、不容乐观”,应对内外风险和挑战难度加大。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常委会对杭州“争先进位、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对接“十二五”发展指标,顺应全市人民对优质发展和品质生活的新期待,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继续走在平稳健康可持续的道路上。建议2015年主要预期指标安排如下: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建议

指标名称

年度目标增长(%

指标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

8左右

预期性

其中:农业增加值

1.5左右

预期性

规上工业增加值

8左右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

8左右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

12左右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1左右

预期性

出口总额

8左右

预期性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5左右

预期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以上

预期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左右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5左右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5左右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以内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22.91万人

约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7以内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按照省下达

计划排定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量

约束性

氨氮排放量

约束性

氮氧化物排放量

约束性

 

有关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建议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大需求的目标。

在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主要考虑:一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的需要。坚持把质量效益放在首位,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之间的平衡,为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从容应对“两难”问题留有回旋余地和腾挪空间,保持战略定力。因此,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较去年下调0.5个百分点,有利于将全市各方力量集中到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上来,舍得用速度换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长时间的发展。二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新要求的需要。2014年省委省政府对杭州提出了“两个确保”的新要求。我市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有利于巩固我市全省“领头雁”地位。三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需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如果按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测算,经济总量有望实现“十二五”目标。四是呼应人民群众新期盼的需要。当前,杭州正在向“万亿城市俱乐部”迈进,人民群众对经济质量、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特别是对文化、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有利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为全市人民提供更优质、更普惠的公共服务。但我市的发展面临着诸多“两难”问题,转型升级任务很重,在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实现8%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建议三大需求的预期目标分别为: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主要考虑:一是从投资的作用看。在消费短期难以大幅提振,出口存在不确定因素的前提下,投资仍然是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2015年我市仍需要加大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民生改善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投资。二是从投资的结构看。随着国家七大工程包的实施,对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以及我市轨道交通、“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项目的推进,2015年基础设施投资将继续较快增长,预计增长15%-18%;工业投资将有所回升,预计增长5%-10%;房地产投资仍将保持一定增速,预计增长10%-15%。上述三项投资可以支撑投资增长10%-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主要考虑:一是新兴消费业态显示出较大潜力。网络消费、信息消费、教育文化消费、健康养老消费等新兴消费增长较快。二是城乡消费环境持续得到优化。特色街区、商贸综合体、特色市场布局不断优化完善,特别是乡镇、农村的商贸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十二五”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始终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为扩大消费奠定基础。但考虑到新兴消费短期内难以弥补汽车消费降温带来的影响,建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

出口总额增长8%左右。主要考虑:一是外贸总体环境有所好转。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家加大自贸区谈判力度,“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实施将拉动出口增长。二是稳定外贸出口的政策效应持续释放。贸易便利化、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促出口的政策逐步实施,有利于保持我市出口稳定增长。

(二)关于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主要考虑:一是国家大力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随着国家扩消费政策、“营改增”扩面、外资准入放宽等政策实施,服务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二是我市服务业重点行业增势良好。近几年来,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和电子商务发展良好,将有力拉动2015年服务业增长。三是服务业投资增速保持较高水平。近三年来,我市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19.7%,为服务业稳定增长奠定基础。但服务业发展也面临着房地产市场不确定因素和汽车限购的持续影响,建议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安排8%左右。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主要考虑:一是“一号工程”的推进将有力带动工业经济的发展。政策、资源、人才、技术进一步向“一号工程”集聚,一批产业链、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增量项目将有力带动工业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具备高增长的基础和条件。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体制逐步调整到位,且原有一批工业项目逐步进入达产期,将成为我市新的增长极。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将较快增长。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将继续走高,奠定我市工业转型的基础。但考虑到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还有一定困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需要时间,建议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

农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主要考虑:一是农业发展的力度在加大。近年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明显,特别是农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对开拓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农产品价格可能下跌。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整体呈现下跌趋势,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预计农业经济发展仍将以平稳为主。综合以上因素,建议农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

(三)关于科技创新的目标。

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主要考虑: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我市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信息经济、推进智慧应用,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引导创新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有望达到3%以上。

(四)关于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的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左右。主要考虑: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稳定。“十二五”以来,我市居民收入一直保持“两个高于”的发展态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职工工资稳步提高、城乡社保体系扩面提质,城乡居民收入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二是农村居民增收因素更多。近几年来,我市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多元化经营步伐加快,民宿经济、乡村旅游等休闲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居民增收。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左右。主要考虑:从工业、服务业和食品价格来看,均不存在大幅上涨的可能。考虑到我省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商品流通体系也比较健全,建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103左右,与省里保持一致。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2.9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近年来,我市经济平稳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就业保持总体稳定。杭州作为国内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城市之一,对人才的“吸引效应”也十分明显。建议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2.9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总体上看,近几年我市人口增长保持较低水平,但考虑到“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要为人口增长留有一定空间,建议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五)关于节能减排的相关目标。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均按国家、省确定的目标要求安排。主要考虑:这些指标是约束性指标,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国家、省确定的目标任务。

三、2015年重点建设项目安排建议

2015年我市重点建设项目围绕发展平台、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城乡统筹、生态文明、社会民生六大板块,重点投向基础性、战略性领域,投向增后劲、补短板、惠民生项目。全市共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548个,其中实施项目429个、预备项目119个,年度计划投资1500亿元。实施项目中计划新开工项目70个,建成项目60个,续建项目299个。

(一)发展平台领域。

加快开发区、集聚区等产业平台优化提升,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2015年发展平台领域计划安排实施类项目11个,预备类项目2个,当年计划投资75亿元。重点推进大江东产业集聚区、青山湖科技城、杭州国家高新区智慧医疗产业基地、杭州市山南国际设计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钱江金融城、杭州东部软件城等项目前期工作。

(二)基础设施领域。

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主次干道建设。2015年计划安排实施类项目45个,预备类项目45个,当年计划投资273亿元。建成地铁1号线下沙延伸段、环城北路地下通道工程、杭新景高速公路寿昌至白沙关建德段、杭长高速公路延伸线工程(吉鸿路)、杭州绕城下沙互通至江东大桥高速公路等项目;开工建设都市高速(绕城西复线)杭州至绍兴段、石祥路提升完善工程(储鑫路—丰庆路西侧)、备塘路改建工程(艮山西路—德胜路)等项目;加快建设地铁2号线一、二期、4号线一期、5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和杭黄高铁、机场高速公路改建工程、紫之隧道、文一路地下通道(紫金港路—保俶北路)、东湖快速路(德胜路立交南-外翁线)、秋石四期(复兴立交-清江路)等在建项目;积极推进城际铁路富阳线、临安线、千黄高速公路淳安段、彩虹快速路(萧山段)等预备类项目前期工作。

(三)转型升级领域。

转型升级领域优先安排智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重点产业类项目,发挥大项目的优势,引领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计划安排实施类项目230个,预备类项目67个,当年计划投资473亿元。建成华数数字电视产业基地、杭州苏泊尔南洋药业有限公司药品生产线、大江东顾家家居软体家具生产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海康威视互联网安防产业基地、网易杭州软件生产基地二期、农都农产品流通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华信网络设备生产基地、海正药业(杭州)生物工程、比亚迪纯电动客车、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杭州国际金融会展中心、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浙商创新发展中心等在建项目;积极推进城市之星国际旅游综合体、长安福特二期、东风裕隆二期等预备类项目前期工作。

(四)城乡统筹领域。

以跨区域交通网络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2015年计划安排实施类项目23个,预备类项目7个,当年计划投资293亿元。建成萧山青六线瓜沥段改建、淳安县屏河公路驮岭脚至叶家段改建等项目;开工建设淳安县汾口大道、23省道航头至界头段改建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心镇、中心村、精品村、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等在建项目;积极推进长兴至泰顺公路灵桥至渔山段、23省道桐庐段改建等预备类项目前期工作。

(五)生态文明领域。

以美丽杭州建设为切入点,重点抓好“五水共治”、大气综合治理、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建设。2015年计划安排实施类项目32个,预备类项目7个,当年计划投资48亿元。建成杭州华电江东天然气热电联产等项目;开工建设萧山临江污水处理厂扩建及提标改造工程、杭州市第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杭州市餐厨垃圾处理一期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杭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等在建项目;积极推进杭州市七格污水处理厂四期、良渚遗址综合保护工程一期等预备类项目前期工作。

(六)社会民生领域。

投资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学校、医院、养老健身等民生项目投资力度。2015年计划安排社会民生领域实施类项目88个,预备类项目21个,当年计划投资343亿元。建成浙江音乐学院、杭嘉湖南排杭州三堡排涝工程、滨江水厂二期扩建、杭州市江滨职业学校迁建等项目;开工建设杭州市儿童医院新医疗综合楼、杭州市一医院城北分院(市老年病医院)、市西郊监狱改扩建工程、西湖区文化体育中心、富阳市青少年宫新建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杭师大迁建、奥体中心主体育馆和网球中心、杭州市中医院丁桥分院、之江医院、闲林水库等在建项目;积极推进安置房项目、杭二中萧山分校、杭州奥体中心综合训练馆、浙江省全民健身中心等预备类项目前期工作。

四、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

为确保实现年度目标和完成重点项目任务,我们将以“三转一争”、“三学”活动为载体,深化改革,突出创新,科学谋划“十三五”,全力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一)着力先行先试、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各项改革落地。

一是深化完善一批改革项目。完善市域产业发展协调机制,统筹市域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招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加强“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重点建立健全“四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流程,推进工业园区审批“化零为整”试点。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重大项目分级分类分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主体“非禁即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二是重点突破一批改革项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全市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推进市级统贷平台建设,稳步推行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PPP等模式。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突破口,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大江东管理新体制有效运转,进一步优化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加快以居住证、积分制为重点的户籍制度改革。三是试点推广一批改革项目。推广富阳权力清单经验,深化滨江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加大工业差别化用地制度执行力度,适当提高研发类、总部类等新型业态项目建设用地容积率。四是引领示范一批改革项目。深化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推动都市圈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加快推进都市圈城市产业协作、交通共联、环境共保、服务共享。加快“信用杭州”建设步伐,拓展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渠道,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应用。加快培育信用中介机构,规范服务市场。强化信用宣传力度,完善社会信用建设保障制度。五是探索研究一批改革项目。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退出机制,推动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流转。探索实施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出租车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认真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谋划好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加强对服务全局、事关长远的发展战略研究。

(二)着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全面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大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力度。完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方案,加强与国家部委对接,争取国家尽快启动批复的相关工作。推动滨江(高新)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浙大国家科技园等平台的创新资源互联互通。二是进一步做实各类创新载体。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支持重点企业承接国家、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力争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0家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2.5万件。三是进一步构建创新创业机制。完善“人才+资本”、“科技+金融”、“教授+团队”的创新模式。落实“人才政策27条”,加大高层次人才招引力度,继续实施“全球引才”计划、“131”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抓好传化科技城等网上技术市场建设,推进杭州“知识市场”建设。推进科技金融紧密结合,进一步发挥创投引导基金的作用。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积极构建专家教授与企业的对接平台。四是进一步优化创新扶持政策。转变政策扶持方式,财政扶持资金采用“后补助”或与金融结合的间接补助方式。制定《关于深入实施一号工程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扶持政策。

(三)着力拓展内需、稳定外需,全面推进经济行稳致远。

一是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抢抓国家七大投资工程包的新机遇,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做好项目库建设工作,争取更多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省项目库。深化项目前期, 完善项目评估、论证、公示、决策程序。优化投资结构,力争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工业技改、重大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四大领域投资增长20%以上。推进项目攻坚,坚持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拆迁责任制、亮灯公示制、督查考核制,充分发挥三级协调和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的优势,确保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1500亿元。加快“机器换人”步伐,重点实施450个“机器换人”项目;推进100个特色小镇建设,形成投资新亮点。强化要素保障,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的土地使用政策,倒逼低效开发用地“腾笼换凤”。加大盘活存量力度,盘活城镇低效用地2.8万亩,力争全年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4万亩。继续加大政、企、银对接力度,为企业及重点项目商请银行贷款提供服务。做好企业上市培育工作,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二是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培育新兴消费,积极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节能环保、旅游休闲、住房、文化教育等六大消费工程。推进全国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以生物医药、保健医疗、基因诊断为重点的养老健康消费。稳定传统商贸消费,继续开展“购物天堂、美食之都”系列活动,抓好传统市场改造提升,挖掘“老字号”品牌消费。提升旅游消费,推进旅商消费互动,加大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开发、营销、推广的扶持力度。提振房地产消费,研究进一步稳定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政策,加大去库存化力度,加快形成以“公租房”和“货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为辅”的住房保障新格局。三是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加大融入国家战略的力度,抓住“一带一路”和“网上丝绸之路”发展机遇,培育我市出口新优势。全力推进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对接协调,抓紧编制规划和“分步走”行动计划。深化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品牌强市战略,形成一批我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品。扩大一达通、融易通等综合性服务平台的覆盖和应用,服务中小微企业扩大出口。发挥长三角地区通关一体化等政策效应,推进贸易便利化发展。

(四)着力培育增量、优化存量,全面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推进“一号工程”。实施“六大中心”和智慧应用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八大专项行动。深化与阿里巴巴、中国电信、中国工程院、思科等战略合作,推进第一批300多个智慧经济发展项目实施。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产业发展。二是促进产业融合。推进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出台《关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鼓励利用老厂房发展创新型经济,研究扶持产业园区专业运营商的政策。推进农业与智慧产业融合,打造杭州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实施省级智能化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工程。通过先进技术应用和管理模式创新,提升改造纺织化纤、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优势传统产业。三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对接国家重点产业七大领域和省万亿级新兴产业,制定重大产业“产业图”和“招商图”。在可穿戴设备、高端医疗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机器人、工业设计、3D打印等领域,梳理出一批培育和引进的产业项目,加强推进力度。四是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实施各类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计划,优化各类开发区(园区)的功能布局、产业定位、亩产产出标准、节能减排标准。依托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实施“多区合一”、“一区多园”。加快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内中科院产业园、空港物流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北京大学浙江研究院、香港大学浙江科学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建设。抓好工业功能区特色发展、错位发展。

(五)着力开放合作、内外并举,全面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

一是推进城市国际化。实施《杭州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2015—2017年)。深化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加快萧山国际机场口岸国际化,新增杭州至洛杉矶、温哥华等欧美城市国际航线,完善东亚和南亚航线。加快国际博览会、欧体中心建设,办好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西湖国际博览会等展会,全力争取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体育赛事落户杭州。推进人才国际化,加快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是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完善招商引资“五大机制”,开展小分队招商、专业化招商、精准化招商。组织好全球投资峰会、东亚商务论坛等活动。深化浙商、杭商回归工程。加强与全国各地浙江商会组织联动,充分发挥机构、组织和大企业在以企引企、以外引外中的作用。全年力争实到外资68.5亿美元、内资1200亿元。三是创造“走出去”新环境。加快在杭企业“走出去”步伐,鼓励带动上下游企业参与。支持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收购海外电子商务平台、设立海外仓及服务网点。推进境外工业开发,积极鼓励企业投资缅甸边界园区、罗勇工业园区。四是巩固发展服务外包。积极推动金融、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测试、动漫和网络游戏设计研发等服务贸易发展,做大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鼓励企业服务向整体解决方案发展。

(六)着力优化功能、统筹城乡,全面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一是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融合”。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萧山区、余杭区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萧山、余杭与主城区深度融合一体发展。积极稳妥做好富阳撤市设区各项工作,推动富阳从强县向强区转变。继续抓好省级小城市试点,积极争取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深入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加大中心镇“双千”工程实施力度,增强中心镇人口、要素、产业集聚能力。深化新农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二是强化区县联动。继续推进科技西进、服务业西进、交通西进、旅游西进、文创西进、人才西进等“六个西进”工程。抓好一批协作项目,确保每个协作组落实区县(市)协作资金5000万元以上。深入实施“联乡结村”帮扶工作,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三是推进对口支援(帮扶)。全面抓好援疆、援藏、援青、援黔工作,推进产业、教育、人才、旅游、农业、文化、民生七个方面的对口支援(帮扶)和合作交流。

(七)着力美化环境、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深化生态市创建。深入落实“美丽杭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国家生态市创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大力推进淳安县“美丽杭州”实验区建设。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健全跨区域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加强节能减排。制定出台《杭州市结构性节能减排工作指导意见》,严禁新建水泥、钢铁等高能耗项目,严控印染、化纤、数据中心等高能耗项目。制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指导目录,实施新一轮淘汰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加快推进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工程建设。推进刷卡排污平台系统建设,完善排污权交易项目总量指标基本账户制度和总量审批制度。督促关停搬迁企业加强遗留污染物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推进重点企事业单位碳盘查工作。三是加大环境治理。着力推进治水工程,巩固深化“河长制”工作,推广规范“阳光排口”,加强对整治后的河道保洁与维护。进一步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深化“四边三化”行动,深入实施“三江两岸”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着力推进治气工程,巩固深化燃煤锅炉、炉窑、水泥行业、钢铁行业烟粉尘治理成果,加快全市无燃煤区建设。

(八)着力完善服务、扩面提质,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提高就业质量。深入实施就业促进专项行动,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以高校为重点的四类群体充分就业,力争全年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1200家,带动就业6000人以上。二是完善社保体系。实施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办法,巩固和完善“2+2”城乡统筹社保杭州模式。力争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7%和98%以上。三是加强物价调控。调整物价补贴“两个联动”机制和价格调节基金使用、管理体制,完善民生价格收费管理。四是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主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两区五县市延伸,继续推进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五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动“养医融合”制度创新,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全市新增机构养老床位数5000张。加快医院等医疗设施建设,抓好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六是缓解交通“两难”问题。推进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城际铁路等项目建设;继续做好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工作,加大公共交通建设力度,完善地铁公交接驳,加快停车场库建设,全年新增公共停车位6000个,提高城市交通治理的智慧化水平。

2015年是全面深化法治杭州建设的开局之年,推进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对确保我市走在全国重要城市前列意义重大。为此,2015年要在完善依法决策机制、健全立法体制机制、严格执法、提升司法公信力和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各位代表,做好201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监督,认真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顺利完成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附:名词解释

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是指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特别是在建立新型监管服务体系上先行先试,实现跨境电子商务自由化、便利化、规范化发展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主要内容是:把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贸易方式,建设“六体系两平台”(即信息共享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智能物流体系、电商信用体系、统计监测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以及线上“单一窗口”平台和线下“综合园区”平台),实现线上交易自由与线下供应链综合服务有机融合。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

美丽乡村:按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建设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把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区域配置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镇集聚有机统一起来,着力打造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区县协作:指杭州市于2010年8月推出的一项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重要工作载体和创新工作机制。主要内容是:由八个城区及杭州经济开发区、西湖风景名胜区、钱江新城管委会,与五县(市)建立5个对口联系、联动发展的区县(市)协作组,围绕“产业共兴、资源共享、乡镇结对、干部挂职、环境共保”的目标要求,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互助合作。

联乡结村:即“百团联百乡、千企结千村”共建活动,组织100个以上集团联系100个以上乡镇,动员1000家以上企业(单位)结对1000个以上行政村,10000名以上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0000户以上城乡困难家庭,共同建设新农村。

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即小微企业上规模、规模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股份制企业上市。

72小时过境免签:即对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等51个国家的旅客,只要持有有效国际旅行证件和72小时内确定日期、座位前往第三国(地区)的联程机票,就可免办中国签证在特定区域内停留不超过72小时。经公安部批准,杭州航空口岸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于2014年10月20日起开始正式施行。

一号工程:2014年7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加快发展信息经济、推进智慧应用的重大决策部署,主要目标是打造国家电子商务中心、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物联网产业中心、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智慧物流中心、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六个中心”。此项决策部署对我市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创新发展的意义作用特别重大,因此将其命名为“一号工程”。

四张清单一张网:指政府权力清单、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责任清单及政务服务网。通过这根杠杆,撬动新一轮政府自身改革。

大江东“一个平台、一个主体”管理体制:2014年8月,市委市政府对大江东区域管理体制作出重大调整。撤销江东、临江、前进三个功能区管理机构,对大江东区域规划控制总面积约427平方公里(陆域面积348平方公里)实施一个主体统一管理。由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区域统一履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建各项管理职能,负责大江东区域内各派出机构、分支机构的协调管理,并托管河庄、义蓬、新湾、临江、前进5个街道。

萧山、余杭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2014年12月31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萧山区余杭区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在户籍、就业和社保、社会福利和救助、教育、公共卫生和计生服务、市民卡应用和服务、公共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加快实现萧山区、余杭区(不含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与主城区的“同城同待遇”。

亩产倍增:即市政府《关于实施“亩产倍增”计划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若干意见》(杭政〔2014〕12号),加强建设用地指标管控、促进城镇低效土地盘活利用、强化建设项目用地监管、推进土地使用制度创新等方面推进我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个转企:指个体工商户利用现有的生产经营条件,依法重新登记有限公司(含一人有限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各类企业。

四换三名:“四换”指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三名”是培育名企、名品、名家。

信用杭州:2014年10月“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上线运行。通过该平台,个人及法人信用状况,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市民卡服务网点进行查询。

三化四分: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利用、分类处置”。

三改一拆:指省政府部署开展的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三年行动(2013-2015年),简称“三改一拆”。

三江两岸:指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流域总长约231公里的主干流两岸,包括浦阳江、兰江、大源溪、分水江等主要支流两岸。

五水共治: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抓“五水共治”倒逼转型,是省政府推出的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

河长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

黄标车:是高污染排放车辆的别称,是未达到国Ⅰ排放标准的汽油车,或未达到国Ⅲ排放标准的柴油车,因其贴的是黄色环保标志,因此称为黄标车。

双世遗:2011年6月24日“西湖文化景观”、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成为拥有两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

医养护一体化:2014年,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的实施意见》(杭政办〔2014〕8号)和《杭州市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杭政办函〔2014〕122号),初步构架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模式,即: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部门资源,以医疗护理康复进家庭为基础,拓展日托及机构养老健康服务内涵,根据居民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提供可及、连续、综合、有效、个性化的医疗、养老、护理一体化的健康服务模式。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国家战略的简称。旨在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达通、融易通:2014年,“浙江一达通”和“浙江融易通”等两户专业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落户杭州。“浙江一达通”是阿里巴巴旗下为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通关、退税、物流、融资等全程进出口服务的外贸综合性服务企业。“浙江融易通”是由浙江国贸集团与浙江电子口岸共同发起设立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

信息经济“六大中心”建设: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20年建成“六大中心”:国家电子商务中心、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物联网产业中心、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智慧物流中心、数字内容产业中心。

智慧应用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已形成《杭州市推进智慧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送审稿)。根据计划,力争到2017年建成覆盖全市、惠及民生、服务产业、提升管理的智慧应用体系,成为国内智慧应用领先城市,培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应用杭州模式。具体内容上,杭州将开展智慧应用“3386”体系建设,也就是面向三大领域、打造三大平台、实施八大工程、强化六大保障,共56个重点专项。

省“七大产业”:浙江省重点发展的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

两区:指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实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一区多园”:指以杭州国家高新区为核心,整合部分现有创新发展基础较好的科技(经济)园区(城),作为杭州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空间。目前,杭州市科委委托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了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布局规划初稿,将自主创新示范区划分为滨江片、城中片、西湖片等十个片区。“一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多园:各个分片区内的若干子园。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概念,也不是产业园区概念,而是一个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特定区域。重点围绕未来发展的大产业,或茶叶、丝绸、中药等历史经典产业,选择一个具有当地特色和比较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促进要素集聚和产业融合发展,使之成为国内一流大产业。特色小镇空间范围一般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在1平方公里左右。

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简称,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多规融合:指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的相互融合,融合到一张可以明确边界线的市域图上,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海外仓:即海外仓储。在除本国地区的其他国家建立的海外仓库,一般用于电子商务。

“两个确保”:确保杭州更好地在全省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确保继续走在全国重要城市前列。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建议IE8.0、1024x768浏览效果 浙ICP备08014995号 网站标识号:3301000019
主办: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B座17楼 邮编:310020 电话:0571-85251907
建设管理、技术支持:杭州市信息中心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B座12楼 电话:0571-85250024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 郑重声明 |

浙 公 网安备 330105020013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