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文件(13)
关于杭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09年2月17日在杭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为动力,坚持“六大战略”,围绕打造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初步核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81.16亿元,增长11%。其中,一产增加值178.64亿元,增长3.6%;二产增加值2389.38亿元,增长9%,工业增加值2140.20亿元,增长9%;三产增加值2213.14亿元,增长13.8%;三次产业比重为3.7:50.0:46.3;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2%;市级外贸出口增长13.3%;财政总收入910.55亿元,增长15.5%;地方财政收入455.35亿元,增长16.3%;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6%;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化学需氧量减少3.7%,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7%以上;新增就业人数20.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2%;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8.7%;人口自然增长率2.77‰;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9%,低于全国、全省水平。
(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围绕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网络化大都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协调性不断增强。
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都市农业稳步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273.76亿元,增长10.8%。六大优势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185.7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67.9%。先进制造业势头良好。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9165.97亿元,增长12.3%。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1704.11亿元,增长18.2%,增幅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9 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盈利能力逆势上扬,实现利税总额110.42亿元,增长25.5%。现代服务业领先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13.14亿元,增长13.8%。实施新一轮旅游国际化行动,实现旅游总收入707.22亿元,增长12.2%。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制定了《关于推进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力打造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业提升发展,完成市区38家农贸市场和103家专业市场整合改造提升工程。推出24条“房地产新政”,努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信息与软件服务业发展较快,服务外包势头强劲,荣获“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称号。社区服务业稳步推进,服务方式和服务载体日益多样化。中介服务业实现新突破。“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势头良好。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制定实施《杭州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规划(2008-2015年)》,“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2.城乡结构进一步调整。城乡规划更趋合理。撤村建居进展顺利,完成一批改造布点规划、10%留用地和“城中村”改革试点“一村一方案”等专项规划。中心镇和农村规划建设、农业农村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城乡投入更趋合理。市本级财政支农资金达6.86亿元,增长25.6%。各区、县(市)支农资金平均增幅超过20%。坚持以城带乡,实施“联乡结村”项目2497个,总投资13.96亿元。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建设。城乡公共服务更趋完善。深入开展“百千”工程和“清洁乡村”活动,杭千、杭徽高速公路沿线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深入实施农民信箱万村联网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教育、卫生资源不断向农村延伸。城乡统筹就业更趋平衡。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培训农民22.6万人,转移就业5.8万人。
3.区域结构进一步协调。产业梯度转移加快。规范企业搬迁操作程序、搬迁企业资产处置和股权变更,重点企业搬迁步伐加快,半山地区企业搬迁启动。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城区,区域经济发展更趋协调。网络化大都市建设持续推进。统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造1小时半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文化圈。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副城、组团与主城区交通更为便捷。萧山余杭与主城区实现公交一体化。都市经济圈建设有序推进。抢抓国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编制《杭州市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规划》。杭浦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杭长高速公路杭州段、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杭州段开工建设。
(二)需求格局开始转变,内需拉动不断增强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市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格局发生转变,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内需拉动强于外需。
1.投资平稳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61.72亿元,增长16.5%。加快实施新一轮“十大工程”,重点建设247个项目,完成投资593亿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城市有机更新扎实推进,城市品位不断提高。
2.消费较快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8.38亿元,同比增长20.2%。住宿和餐饮业实现176.42亿元,增长23.3%。农村消费市场增长加快。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有所增强。
3.出口保持增长。完成市级外贸出口262.77亿美元,增长13.3%。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89.00亿美元,增长25.8%,占出口总额的71.9%。内资企业出口增幅超过外资企业。新兴市场开拓有力。
(三)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和谐不断促进
围绕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积极破解“七难问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进。
1.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市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4元,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10692元,增长12%,高于市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0.9个百分点。低收入家庭收入增幅高于物价涨幅。
2.“破七难”扎实推进。完善长效机制,加快“名城强市”建设步伐,继续破解“七难问题”。加大困难群众补贴和医疗救助力度,市区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960元,七次发放市区困难群众物价补贴。推进市属医院功能布局和专业设置两大调整, 下沙和滨江医院建设进展顺利。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全面推进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来杭就学,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合计免收杂费和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金额达3.5亿元。坚持“五房并举”,以落实“两个房等人”和解决“两个夹心层”住房问题为重点,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出台《关于破解“停车难”问题的实施意见》,推出免费单车系统和“停车新政”两项重要举措。推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出台《杭州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五年规划》。
3.民生投入明显增加。市本级财政用于改善民生支出达74.64亿元,增长26.8%,民生支出增量占新增财力的92.8%。教育、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的财政支出增长超过20%。社会保障与就业、环境保护和文化体育的财政支出增长超过30%。
4.生态市建设进展顺利。制定《杭州生态市建设2008—2010年行动纲要》、《杭州市环境污染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启动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生态创建步伐加快,完成“1250”生态工程项目953个。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取得新成效。半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顺利推进,关停转迁工业企业68家。
5.“平安杭州”建设力度加大。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市社会治安形势保持良好态势。广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组织好奥运火炬传递,保持奥运期间社会稳定。开展全市安全生产大检查。健全完善应急机制,提高抗御重大自然灾害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对口青川援建工作进展顺利。
(四)重点改革稳步推进,体制保障不断强化
以开展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较大突破,体制机制新优势有所增强。
1.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申报成功,起草《杭州市综合配套改革项目(2008—2009)年实施计划》。综合改革试点确定创新创业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政府管理体制三大领域14个大项、54个单项改革项目。出台《杭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
2.民生保障改革取得新进展。制定实施《杭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2008-2015年)》,社区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改革在市区全面铺开,各县(市)的改革试点工作也有序推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和补偿机制。实施《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和《杭州市基本养老保障办法》。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净增37.62、36.85万人。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推进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出台《关于推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区(县)和乡镇(街道)投资项目三级代办网络。有效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联合征信系统, “信用杭州”建设进入新阶段。
4.农村改革取得新局面。制定《关于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配套政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工作,通过租赁、互换、转包、股份合作等有效途径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全市土地使用权流转面积累计达155.4万亩,耕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65.7万亩。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在充分肯定2008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外向型经济受较大冲击、房地产市场低迷、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市级外贸出口额三个指标离年度计划目标有一定差距。
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
2009年是本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将进一步下滑。金融危机影响还在扩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低迷和调整时期。从国内看,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经济增速下滑已成为目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当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举措,为我国2009年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我市看,2009年我市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市出口、投资、消费、民生、稳定和信心受到很大影响,2009年我市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将进一步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也给我市带来了扩大内需、转型升级、吸纳投资、吸引人才、低成本扩张和区域合作的机遇。
综合分析2009年发展环境,结合我市发展趋势、城市目标定位以及“十一五”规划目标,建议我市2009年经济社会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5%;
——工业增加值增长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市级外贸出口增长9%左右;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左右;
——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上年水平。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3.6‰;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化学需氧量减排3%以上,二氧化硫减排3%。
这些目标是预期性和导向性的,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非常突出,全面实现上述目标有较大难度,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全力做好工作,力争完成各项预期目标。
1.关于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基于以下考虑:(1)我市应发挥好全省的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安排9%左右,按往年规律,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是需要的。(2)提升生活品质,稳定就业,保障民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经济增长不能低于两位数。(3)在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我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与往年不同,2009年经济增长目标安排10%是积极的,有利于稳定社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体现“保增长”的要求。(4)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具备了物质基础雄厚、内需潜力巨大、环境优势明显、企业活力充沛等有利条件,实现10%的增长有较好基础。总体上看,实现这一目标有难度,需要我们创造条件,加倍努力,力争实现。
2.关于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5%,基于以下考虑:(1)根据全省服务业大会要求,为确保我市经济增长10%,加快形成高层次“三二一”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增幅应高于GDP增幅,在2009年工业增加值增幅预计较低的情况下,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5%才能实现GDP增长10%的目标。(2)2009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我市应发挥全省示范带动作用,安排12.5%是必需的。(3)根据各区、县(市)2008年服务业完成情况及2009年预计增长指标测算,大部分地区超过12%,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5%是可行的。(4)随着 “服务业优先”战略的不断深入,扶持政策的逐步完善,一批服务业项目的实施,经过努力,服务业增加值能实现12.5%的增长。
3.关于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增长9%,基于以下考虑:(1)从三次产业看,在农业基本平稳,服务业增长相对较快的前提下,地区生产总值要实现10%的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长9%才能支撑。(2)2009年全省二产(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安排10%左右,要保持工业经济“一高一领先”,我市安排9%是必需的。(3)受外需萎缩、资金制约、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不强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工业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安排9%的目标是积极的。(4)2009年国家、省及我市的企业减负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一批工业大项目的实施将促进工业增长。综合有利和不利因素,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9%需要付出较大努力。
4.关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基于以下考虑:(1)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净出口对我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我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投资安排14%的增长体现了扩内需保增长的要求。(2)2009年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给我市扩大投资带来了机遇。(3)不少社会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仍然不高,政府主导性投资对社会投资的拉动作用存在不确定性,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较大努力。
5.关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基于以下考虑:(1)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消费拉动作用强、潜力大,2009年要实现GDP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是必要条件之一。(2)企业效益下降、就业难度加大、财产性收入减少等因素,会抑制居民的消费需求,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将比2008年有明显回落。(3)为扩大消费,国务院已出台《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我市已采取了发行消费券等政策措施,并将出台《关于构建“2+8”消费新模式扩大消费需求的若干意见》,重点拓展农民和农民工两大消费群体,着力培育住房、汽车、旅游、通信、商贸、文化、健身、信息等8大消费热点,形成以“2+8”为重点的消费新模式。在促消费政策刺激下,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有望实现15%的增长。
6.关于市级外贸出口。市级外贸出口增长9%左右,基于以下考虑:(1)2009年,我市出口面临世界经济放缓、外部需求减弱、贸易壁垒增多等不利因素,增幅将比2008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出口退税率调高、新兴市场不断开拓、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等因素有利于我市出口保持增长。总体上看,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实现9%左右的增长需要很大的努力。
7.关于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左右,基于以下考虑:(1)财政收入保持适度增长是各方面发展建设和保障民生的需要,安排10%左右的增长是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需要。(2)经济形势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2009年财政收入增幅将进一步下降,因此预期增幅安排低于上年。(3)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利润下滑、增值税改革、国家政策性减税措施以及我市出台“四个超20亿”财税政策将使财政增收难度加大。(4)我市近几年经济较快发展、征管力度加强为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奠定了基础。总体上看,实现10%左右的增长仍要付出很大努力。
8.关于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安排2.6%,基于以下考虑:(1)安排这一指标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2)近几年,我市研究开发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高,但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信心不足。总体上看,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保持上年水平是合理的。
9.关于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左右,基于以下考虑:(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是民生工作的重点,也是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期目标增长8%左右,体现了“重民生”的需要。(2)随着农村改革的加快推进、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的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将持续增加。(3)受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下滑、农产品价格下降等影响,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实现8%左右的增长需要多方面努力。
10.关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上年,基于以下考虑:(1)2009年价格水平低于上年,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减轻物价上涨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2)2009年翘尾影响为负,主副食品价格涨幅回落,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继续回落。(3)2009年通胀压力减轻,为推进价格改革提供了良机,国家将逐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国家加大投资会引起投资品价格一定幅度的上涨,这将给我市物价带来上涨因素。综合上涨和回落因素,在政府对物价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上年水平可以实现。
11.关于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于以下考虑:(1)按“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0万人目标的要求,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是需要的,同时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2)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滑,我市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可以很好地体现我市深入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成效。(3)服务业较快发展可以吸纳较多劳动力,随着就业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通过努力能实现目标。
12.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6‰,基于以下考虑:(1)2005-2008年,我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33‰、2.85‰、3.36‰、2.77‰,平均为3.08‰。(2)2009年,虽然农转城人员和购房入户会使出生人口有所增加,但我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可以控制在3.6‰。
13.关于节能减排。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化学需氧量减排3%以上,二氧化硫减排3%,基于以下考虑:(1)2006—2008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分别比上年下降3.8%、4.26%、4.6%。 “十一五”后两年,需年均下降4.6%才能完成“十一五”规划五年下降20%的目标。(2)2006-2008年,化学需氧量分别比上年下降2.1%、4.85%、3.7%,二氧化硫分别比上年下降6.2%、3.61%、3.7%以上;按照“十一五”规划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五年分别下降15%和15.1%的要求,2009年化学需氧量需减排3%以上,二氧化硫减排3%。(3)近年来,我市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三、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09年,我市应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弘扬改革开放30年经验,深化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实施“六大战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增活力、重民生、抓稳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把保增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首要任务,力争各项目标实现“一高一领先”,转危为机,跨越发展,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
(一)加大投资力度保增长
加强项目保障。坚持“大项目带动”,按照建设一批、上报一批、催办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加大对民生工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的投入。重点推进京杭运河二通道、杭州城市轨道交通一期、钱江通道及钱江大道、江东大道、铁路“五线一枢纽”、九堡大桥及接线、之江大桥及接线、杭州奥体博览中心、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滨江医院、下沙医院、闲林水库、三堡排涝、杭师大迁建、杭高钱江新城校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搬迁、东方电气新能源设备及汽车整车生产线等大项目建设。继续积极争取中央投资,下达好2009年第一批1300亿中央投资项目,做好第二批1600亿中央投资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获得中央投资。
加强前期保障。抓前期报批,分解落实报批责任,实行部门领办制度。出台2009年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及现代服务业、重大工业项目等年度实施计划。排出一批2009年争取新开工的项目,制定新开工项目进度节点计划。增加重大项目储备,积极准备2010年以后开工建设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一批具备启动和实施条件的项目。
加强要素保障。一是加强土地保障。编制新增用地项目计划,争取省留指标。利用我省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契机,将规划拟实施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重点开发区域所涉及的基本农田进行调整和补划。继续加大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力度。二是加强资金保障。通过国债资金、银行专项贷款、发行企业债券、产业基金、信托产品等形式筹集资金。积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等优惠贷款。强化政府投资带动作用,鼓励引导社会投资投向政府鼓励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积极促进银企项目对接,落实银团贷款,保证重点工程和民生项目的融资需求。编制《2009年重点(主要)项目商请银行贷款建议名单》。
加强服务保障。继续完善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加强上下沟通衔接,规范审批程序。坚持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充分发挥重点项目三级协调制度作用。认真贯彻落实《杭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二)扩大消费需求保增长
拓展群体促消费。探索实施农村“消费升级工程”,落实“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政策,扩大“家电下乡”政策补贴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和城中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疏通农村和城中村商品流通渠道,再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从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到超市的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向农民工开放社区、村镇、企业等现有的文化设施,为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便利。建立“新杭州人”综合消费服务平台。实施农民和农民工创新创业工程。落实国家关于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各项政策,完善对农民工的就业和社会服务。
培育热点促消费。按照“2+8”的消费新模式,积极引导、增加城乡居民的消费内容,促进城市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巩固住房、汽车、旅游、通信、商贸等传统消费热点,积极开发文化、健身、信息等新兴消费热点。配合安居工程建设,扩大和带动家具、家电、家纺、家饰等消费。加快10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
提高收入促消费。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引导激励企业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优化环境促消费。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优化服务业企业发展环境,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发挥各条商业特色街的集聚效应,提高品位,形成区、县(市)多层次、特色鲜明的特色街区格局。加快市场改造提升,加快重大商贸项目建设,积极打造杭州大厦、银泰、解百等“商业航母”,加快滨江、下沙等地区商贸设施建设。加强银商合作,降低银行卡费率,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个人消费的信贷支持力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推进“杭州人游杭州”活动。
构筑平台促消费。办好黄金周、节假日、西博会、网商大会、中国国际动漫节和杭州休闲购物节等节庆会展平台,经常性举办优特农产品展销会等各种特色展会。鼓励商务企业构筑网络消费平台发展网上销售,开设网上商城,推进网络购物进家庭。完善城市社区居民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居民生活服务平台。做好消费券工作,扩大消费券受惠面,完善消费券发放方式。
完善政策促消费。落实国务院《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完善现有消费政策,取消阻碍消费的不合理税费,出台《关于构建“2+8”消费新模式扩大消费需求的若干意见》。
(三)推动转型升级保增长
加强产业布局引导。落实《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及空间布局指引》,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和战略重点。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落实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实施差别电价的政策,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强化空间指引和指标约束,合理配置空间资源。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做大做强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建设52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和50条优势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建立农产品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引导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升级,逐步建立农产品国际产销加工储运体系。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加强工业规划引导。编制杭州市重点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争取我市更多的重大工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振兴规划。推进园区建设。加快国家、省级开发区和特色工业功能区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由“点”到“面”发展。做好省级以上开发区的规划编制和申报工作。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积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强化传统优势产业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民营企业融合发展。加快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步伐。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抓好一批工业大项目。推进汽车整车与零配件项目,加快萧山汽车产业园区建设。落实好与中石化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生态石化城。积极推进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国企大项目。依托杭州地铁工程,鼓励支持企业为地铁提供配套产品。努力打通城市出海通道,积极扶持海洋经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做大做强“6+4”条产业链。加快“信息港”和“新药港”建设步伐。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启动第二批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认定工作。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坚持“服务业优先”战略,努力构筑多层次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省政府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实施《关于我市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政策。完善服务业领导和工作机制。优化使用服务业资金。整合服务业专项资金,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服务业债权基金,加强跨部门、跨领域及新兴领域服务业项目的引导,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的建设发展。加快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修编完善杭州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各行业发展规划,整体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快文化创意、金融、科技、信息等潜力巨大服务业领域发展。落实国家和我市出台促进房地产健康平稳发展的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完善楼宇经济空间和业态规划,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动制造企业主辅业分离,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制定实施服务业重大项目管理办法,加快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培育服务业品牌和重点企业。推进服务业传统品牌大整合、大提升,打响杭州服务品牌。完善规划布局,强化政策引导,扶持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服务业示范企业。提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水平。编制《杭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推进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建设文化创意功能区、服务外包功能区、金融服务功能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坚持“软实力提升”战略,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积极落实《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和《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十大园区为重点,实施好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八大门类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扶持大企业、大品牌。做大做强国有文化实体,鼓励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进入国家允许的文化领域。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办好第五届中国国际动漫节、2009年中国(杭州)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各门类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
(四)提高开放水平保增长
努力稳定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大出口创新项目、创新平台、创新基地建设力度,引导企业争创自主出口品牌。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开拓新兴市场,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帮助企业申请享受各级外贸政策资金,全面兑现出口退税、信保补贴、展位补贴等政策。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贸易壁垒,运用多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推动对外投资。支持企业并购国外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研发机构和知名品牌,打造本土跨国公司。加快在国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形成外贸出口新模式。积极发展境外承包工程。深化与港澳台的经贸合作与交流,以台湾直航为契机,加快对台投资,积极拓展杭台经贸关系。加强与珠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圈的合作。
强化招商引资。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坚持内外资并举,重点抓好地块招商、楼宇招商、央企招商、驻点招商、以民引外和以外引外。着力招引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实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引导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领域和高端制造、研发设计环节,吸引外资参与新城和城市综合体建设。探索建立外商投资综合功能区,营造国际化的生活环境。加强与中央企业、在杭内外资企业、在杭省部属单位合作,扩大招商引资。
推进服务外包。加强杭州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着力推动三个示范区和多个服务外包园区建设。研究设立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资金和投资引导基金,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的金融服务外包交付中心、国内领先的软件外包开发中心、企业托管应用管理中心。建设好杭州市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培养多层次服务外包人才。
(五)优化发展环境保增长
优化政策环境。落实现有扶持政策,适时出台新政策。出台“四个超20亿”财税政策。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与中小企业“瞪羚计划”。积极开展“向企业送温暖”活动,帮助企业破解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销售难、经营难、投资难和用工难等“五难问题”。加强政务、商务、社会诚信建设,打造“信用杭州”,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政务环境。完善企业服务长效机制。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以服务换发展。完善行政审批、资源配置、公共服务、效能监察“四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政府服务平台。发挥社会组织在行业自律、社会服务、促进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和完善环保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规划编制和分解实施工作。加快实施《杭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推进循环经济“770工程”。加快研究制定实施区域限批政策措施。推进污水、垃圾处理和排污收费改革,继续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做好水环境治理和大气污染整治工作,加快制定和实施大气污染治理九个专项整治方案。切实推进工业脱硫,2009年底前完成所有燃煤热电企业脱硫改造。落实企业购买节能设备和节能减排投资项目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推进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优化创业环境。优化创业扶持政策,放宽准入门槛,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培训等一系列服务。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实施《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若干意见》。抓住机遇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吸引各类国际高端人才,落实好留学人员政策。加快建设“两项公寓”及配套设施,解决人才住房困难。出台鼓励政策强化人才流动,引导人才向萧山、余杭、五县(市)及农村地区流动。推进与在杭高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建设一批产学研一体化的社会复合主体。完善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股权基金和债权基金。探索筹建科技银行。争取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代办试点。
(六)提升城市品质调结构
构筑长三角比较优势。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三角区域规划,制定实施《杭州市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构筑航空、铁路、港口、公路运输四大交通枢纽,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中心。实施萧山国际机场二期工程,继续推进空港经济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实施新一轮企业上市计划,构建区域产权交易平台,加快钱江新城金融核心区和庆春路、延安路金融集聚带建设。加强区域合作,推进杭州都市圈建设,加强杭州市区域带动辐射作用。
建设高品质城市。加快建设城市功能区,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规划建设一批新城。规划建设一批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加快“十纵十横”道路综合整治等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市区骨干路网框架。积极推进西湖、西溪湿地、运河、中山路等综合保护工程,确保2009年推出“新西湖”、“新西溪”、“新运河”和“新中山路”。加强文化名城建设,继续加快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官窑博物馆三期等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启动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南宋皇城遗址、江洋畈生态公园建设,加快半山地区综合整治。积极推进道路修缮、庭院改善、背街小巷、公厕提升改造、截污纳管、撤村建居地区环境整治工程,抓紧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加快启动物业管理改善工程。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扎实做好西湖申遗各项工作。做好创新型城市和健康城市工作。
调整区域结构。打造市域1小时半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文化圈。强化五县(市)与市区的发展联动,促进八城区与五县(市)集合式、捆绑式发展。积极推进市区工业向五县(市)梯度转移。加快组团和中心镇建设,探索中心镇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加快研究壮大县域经济新思路,提前谋划“二绕高速”产业布局,规划“杭千”发展带和“杭徽”发展带。
优化城乡结构。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繁荣农村文化,办好农村教育,发展农村医疗卫生,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农村村庄整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创建一批精品样板,建设一批“风情小镇”、“风情小村”。深化“联乡结村”共建活动。加快市区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进度。推进农村村庄整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探索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与服务的新机制,按照“八个有”的要求,让“新杭州人”安居乐业。
(七)深化重点改革增活力
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按照省政府批复的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和我市出台的《杭州市综合配套改革项目(2008-2009)实施计划》,深化推进,增强活力。建立市、县(市、区)政府和各部门的联动推进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落实第一阶段改革目标。把高新(滨江)区作为我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先行区,让一些改革项目在滨江先行先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服务与保护合作机制,争取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解决国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好《杭州市打造民营经济强市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浙江民营经济第一强市。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施特许经营等多种形式,推动社会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和高效化。进一步完善《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和《杭州市基本养老保障办法》政策体系。全面完成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组建工作。进一步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区域统筹制度。贯彻落实国家新医改方案,研究制定我市实施细则。研究推进杭州市公立卫生机构“名院集团化”进程,加快推进市属医院建设,继续做好居民基本用药“零自负”试点工作。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决策、综合考评和行政监督机制。深化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清理和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在各区、县(市)全面推行行政机关内部行政许可职能整合工作,在市本级选择条件成熟的职能部门进行试点。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四位一体”综合性政府服务平台。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公务消费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加强农村股份制改革,抓好示范性股份合作社创建。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探索建立全市相对统一的征迁补偿政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和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把更多资金投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完善农村信用担保制度,继续开展对种养大户的授信活动,积极推进信贷产品创新,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创新健全农村服务体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管理和考核分配机制,推进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市属两大媒体集团,加快市属文艺团体的搬迁工作。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促进文化企业搞活做强,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八)促进社会和谐重民生
确保民安抓稳定。做好信访工作,缓解社会矛盾。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更加重视食品安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建立企业破产倒闭应急预案,最大程度化解企业破产倒闭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完善举措“破七难”。丰富“破七难”的内涵,形成“7+X”新框架,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破七难”机制,政府全部新增财力用于改善民生。坚持“五房”并举,努力打造保障性住房“杭州模式”,努力解决“两个夹心层”居民住房问题。加快新建小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公交路线,方便市民出行。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建设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强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多管齐下促就业。高度关注金融危机影响下新的就业压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不减员少裁员。启动新一轮就业再就业工作,确保全面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全面开展,消除“零就业家庭”。制定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实施《关于加强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加强劳动力培训,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加强城乡统筹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统筹兼顾增和谐。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间办学条件差距,完善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引导在杭高校按社会需求办学,支持杭师大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做好社会领域基础工作。加强国防动员,支持部队建设,做好“双拥”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发展老龄、残疾人事业,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开展对青川对口援建工作。
四、2009年新一轮“十大工程”项目计划
(一)编制原则
1.政策导向。按照国家、省、市保增长的要求,符合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导向,特别是扩内需、保增长、促调整的政策导向,编制我市2009年投资和项目计划,争取国家、省对实施计划的支持。
2.规划衔接。与“十一五”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保持项目计划的连续性。同时,根据新情况、新要求作相应的调整,特别在实施时间上体现“能早则早、能快则快”的要求。
3.突出重点。主要安排新农村建设、工业功能区建设、现代服务业培育、综合交通建设、新城区建设、生态市建设、休闲之都建设、文化名城建设、民生保障等十方面。列入计划的政府主导性投资项目,有利于推动并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
(二)主要内容
按照中央、省扩大内需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根据《杭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2009年杭州市新一轮“十大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共500项,其中:实施项目277项,预备项目132项,预安排项目91项。(详见项目附件)
277项重点实施项目总投资3275亿元,其中新农村建设14项,总投资67亿元;工业功能区建设45项,总投资394亿元;现代服务业培育31项,总投资423亿元;综合交通建设42项,总投资870亿元;新城区建设38项,总投资682亿元;生态市建设13项,总投资87亿元;休闲之都建设14项,总投资173亿元;科技创新能力提升21项,总投资117亿元;文化名城建设17项,总投资156亿元;民生保障42项,总投资305亿元。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千载难逢,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杭州改革开放30年基本经验,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完成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作出新贡献!
附表 2009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指标名称 |
2008年
预期目标% |
2008年实际 |
2009年预期目标% |
绝对值 |
增长% |
全市生产总值(亿元) |
12 |
4781.16 |
11 |
10 |
其中:一产增加值(亿元) |
— |
178.64 |
3.6 |
— |
二产增加值(亿元) |
— |
2389.38 |
9 |
— |
工业增加值(亿元) |
— |
2140.20 |
9 |
9 |
三产增加值(亿元) |
— |
2213.14 |
13.8 |
12.5 |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亿元) |
20 |
9165.97 |
12.3 |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13 |
1961.72 |
16.5 |
1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5 |
1558.38 |
20.2 |
15 |
市级外贸出口额(亿美元) |
15 |
262.77 |
13.3 |
9左右 |
财政总收入(亿元) |
— |
910.55 |
15.5 |
— |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
15 |
455.35 |
16.3 |
10左右 |
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
2.6以上 |
— |
2.6 |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8 |
24104 |
11.1 |
8左右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8 |
10692 |
12 |
8左右 |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低于全省
平均水平 |
— |
104.9 |
低于上年
水平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14.9) |
20.11 |
— |
(16)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以内 |
— |
3.02 |
4以内 |
万元GDP能耗(%) |
-4.4 |
— |
-4.6 |
-4.6 |
化学需氧量(%) |
-3.7 |
— |
-3.7 |
-3以上 |
二氧化硫(%) |
-3.7 |
— |
-3.7以上 |
-3 |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 |
96以上 |
— |
98.2 |
— |
初中毕业升学率(%) |
98以上 |
— |
98.7 |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3.97以内 |
— |
2.77 |
3.6 |
注:预期目标中,带括号的为绝对值,其余为增幅
附:名词解释
六大战略:指我市正在实施的“城市国际化”、“工业兴市”、“服务业优先”、“软实力提升”、“环境立市”、“民主民生”六大战略。
“3+1”现代产业体系:杭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模式。“3”就是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1”就是文化创意产业。
六大优势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六大优势产业指我市农业中的茶叶、花卉苗木、水产、节粮型畜禽、蔬菜、竹业;五大特色产业是指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蜂业。
市场整合改造提升工程:包括农贸市场改造和专业市场整合提升两方面内容。总的思路是通过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撤销一批、搬迁一批、整合一批“五个一批”的办法,整合市场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环境、增强功能、创新管理、提升品位,改变传统交易方式,变农贸市场“脏乱差”为“洁(清洁)、序(有序)、安(安全)”,变专业市场“低、小、散”为“高(档次高)、大(规模大)、强(竞争力强)”,实现杭州从“市场大市”向“市场强市”的历史性跨越。
24条“房地产新政”:今年10月,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合理引导住房消费与开发建设,促进杭州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杭州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主要包括:1、调整购房入户政策。2、放宽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3、实行购买商品房契税、印花税补贴。4、实行存量房交易税收补贴。5、简化存量房交易纳税申报手续。6、明确界定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对象。7、暂停征收房产登记等相关收费。8、鼓励拆迁房货币化安置。9、加大政府购买力度。10、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按下限预征。11、调整房地产抵押权登记办法。12、适度调整出让价款支付期限。13、放宽建设项目开、竣工期限。14、放宽新出让地块地价款支付期限和比例。15、缓缴房屋物业维修基金和人防易地建设费。16、提高政府服务水平。17、加大支持和监管力度。18、鼓励房地产企业使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推进节能减排。19、建立房地产市场分析机制。20、建立沟通协调机制。21、建立突发事件预案机制。2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23、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24、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十大特色潜力行业:指疗养、演艺、美食、茶楼、化妆品、保健品、女装、婴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行业。
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指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创意良渚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下沙大学科技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
“联乡结村”:2007年起杭州由市、区、县(市)组织100个以上集团联系100个以上乡镇,1000多家企业结对1000多个村,扶持贫困乡镇建设,带动乡村发展,共同建设新农村。“联乡结村”拓展了“集团式、捆绑式、开发性帮扶”,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
杭州都市经济圈:都市经济圈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城市空间和经济组织形态。杭州都市经济圈以杭州市为极核城市,湖州、嘉兴和绍兴三市市区为副中心,杭州市域5县市及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等杭州相邻6县市为紧密层,规划的区域总面积34585平方公里。
新一轮十大工程:即新农村建设工程、工业功能区建设工程、现代服务业培育工程、综合交通建设工程、新城区建设工程、生态市建设工程、休闲之都建设工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文化名城建设工程、民生保障工程。
城市有机更新:原指对城市中已不适应一体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为必要的有计划改建,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城市更新是以推陈出新之法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综合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杭州所提出的“有机更新”,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更新”有区别,更不同于“拆老城、建新城”的旧城改造,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承历史、面向未来,其实质是走科学城市化之路。
七难问题:指我市大力改善民生,开展破解“七难问题”工作,具体为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停车难、办事难、清洁卫生难。2007年起又将群众关注的“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纳入“七难问题”范畴,形成“7+X”新框架。
名校集团化:指由名校领衔,通过输出名校品牌、理念、管理、师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采用“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名校+弱校”、“名校+名企”、“名校+农校”、“高校+名校”等多种模式进行集团化办学,使每一个孩子包括困难家庭、弱势群体子女都能接受优质教育。
“五房并举”:廉租房、经济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拆迁安置房和人才限价房)、危改房
“两个房等人”:指住房困难户能随时申购经济适用住房,拆迁户能随时拿到拆迁安置房。
“两个夹心层” :指不符合廉租房租赁条件、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申购条件却又买不起经济适用住房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不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申购条件、又买不起商品房的低中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停车新政”:指我市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一揽子”破解“停车难”问题的政策措施,包括完善市区停车泊位规划、加快停车泊位建设、区分公益性停车泊位和经营性停车泊位并执行不同的收费标准、完善停车收费管理服务机制、开发停车收费服务信息系统、综合利用单位和社会的停车资源。
“免费单车”:市委、市政府为破解“行路停车难”而推出的重要举措,指通过在全市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为市民和中外游客提供以“通租通还”、免费租用为特色的自行车租赁服务和便捷、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
“1250”生态工程:从2005年起,选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12个重点领域,在每个领域内开展50个项目试点工作。
创投引导基金:杭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是由市政府专门设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策性基金。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方式,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对初创期企业进行投资的创业投资领域。引导基金的引导方式主要采用阶段参股和跟进投资,出资原则是参股不控股,保证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决策及经营的独立性和商业化运作。
项目审批代办制:今年市委市政府建立的一项创新服务制度。市、区两级抽调547名年轻干部与后备干部,按照“自愿委托、无偿代办、全程服务、高效合法、上下联动、配套改革”原则,代办重大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开工的全过程行政审批以及公共服务事项的全部手续,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
工业经济“一高一领先”:原指我市工业经济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工业经济总量领先全省各市。2004年5月,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速度、质量、效益三方面,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一高一领先”目标的内涵,具体包括5项指标:工业经济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经济总量领先全省各市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传统优势产业占全部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利税总额领先全省各市;工业经济效益考评综合得分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2007年6月,市委、市政府又一次充实和完善了“一高一领先”目标的内涵,从5个方面拓展到6个方面:工业经济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总量领先全省各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总量领先全省各市;装备制造业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总量领先全省各市;工业利税总额领先全省各市;工业经济效益考评综合得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的一项计划,力争到2012年实现杭州城乡居民总收入比2007年翻一番。
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指我市实施的一项提高低收入农民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的工程。主要是通过开发式帮扶和救助式帮扶相结合,建立“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实现全市低收入农户年收入两位数增长,逐年减少低收入农户,不断提高低收入农户生活品质。到2010年,全市现有低收入农户年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其中8城区低收入农户年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富阳市、临安市、桐庐县低收入农户年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淳安县、建德市低收入农户年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到2012年,我市80%的现有年人均收入在1501元至2500元的低收入农户(“低保”户除外)的年人均收入超4000元。
商业模式:就是盈利模式,是企业基于互联网和新技术,通过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的设计以及对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来细分市场,创造需求,实现增值服务。
新经济业态:新经济业态是以知识创新为主导、信息技术为基础、人才创业为支撑的经济形态,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特征。包括文创产业、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科技研发、信息软件、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空港经济、总部经济等。
新城:按照“城市有机更新”模式和“紧凑型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主城、副城、组团中开发建设的特定城市功能区。新城是推进组团、副城、主城建设的有效载体。目前杭州正在规划建设的有21座新城。
城市综合体:城市综合体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机组合3个以上城市功能空间,以一种功能为主、多种功能配套的多功能、高效率建筑群落。主要有4个特征:一是超大空间尺度,二是“通道树型”交通体系,三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四是高科技集成设施。目前杭州正在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有100个。
“四个超20亿”财税政策:企业增值税转型,减轻企业负担超过20亿;社会保险金停征两个月超过20亿;新增困难企业税费减免和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超过20亿;地方税收优惠超过20亿。
“瞪羚计划”:“瞪羚”是一种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业界通常将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称为“瞪羚企业”。制定“瞪羚计划”,就是政府对 “瞪羚企业”融资贷款、科技项目申报、上市工作、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和指导,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帮助“瞪羚企业”跳得更高,跑得更快。
社会复合主体:以事业发展、项目带动为立足点,积极鼓励和推进党政界、知识界、行业界、媒体界等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形成多方参与、主要以协商方式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合作形式。
“十纵十横”道路综合整治:2009年我市将重点整治20条城市主次干道,计划总投资13亿元,整治道路总长37.4公里。“十纵”为建国路、南复路、浣纱路、江城路、杭大路、玉古路、古墩路、古翠路、中山路、石桥路南段;“十横”为清泰街、开元街、复兴路、凤凰山路、平海路、教工路、大关路、沈半路、登云路、潮王路。
“八个有”:有收入、有房住、有书读、有医疗、有社保、有安全、有救助、有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