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扩内需、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发展朝着预期目标稳步推进,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速度与效益总体协调。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11.8亿元,增长10.1%,增速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民生支出得到重点保障,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公共安全和教育支出分别增长23.1%、25.3%、22.0%和24.7%。
(二)内需与外需基本均衡。投资稳步增长,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105.16亿元,增长17.1%。重点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升级、保障房建设、城乡统筹与民生项目加快推进。消费增势良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8.36亿元,增长18.7%。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639.72亿美元,增长22.2%,其中出口415.21亿美元,增长17.5%。
(三)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在经济增长基础巩固的同时,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5: 47.8:48.7优化为3.3:47.4:49.3。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7.63亿元,增长13.1%。工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37.78亿元,增长12.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榜数连续九次蝉联全国首位。十大产业发展加快,实现增加值3010.39亿元,增长13.6%。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实现增加值3453.58亿元,增长11%。
(四)重大战略和体制改革有序开展。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五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进一步推进联乡结村工作,重点推进了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五)物价调控和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物价上涨势头得到遏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低于全国、全省0.6个百分点,物价涨幅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列第33位,在全省11个地市列第11位。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2%,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明显。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3天,比2010年增加19天。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达82.1%,比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
(六)民生保障与社会管理稳步提升。新增城镇就业25.2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86%;人口自然增长率4.64‰。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15245元,增长1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65元,增长13.4%。保障性住房加快建设。全市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78万套,新增廉租房保障家庭3035户。房地产市场调控取得初步成效。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40.47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79.02万人。城乡居民参加各类养老保险(保障)参保率达86.7%,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
二、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基于国内外形势分析,并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相衔接,2012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进出口增长12%,其中出口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农业增加值增长2.5%;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85%以上;全市城市化率达到74.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全年新增就业人口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4%以内;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1%以上。
三、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一是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优化投资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增长,加强要素保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要立足加快转型、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扎实推进十大产业发展,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着力促进三次产业协调联动发展,着力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要以城乡一体化、城市国际化为抓手,推进“三城三区”建设,优化提升主城区,加快“三副六组团”发展,提升五县(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加快中心镇建设和小城市培育,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强协作结对和援建工作。
四是仍然要把稳定市场物价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切通过保供应、畅流通、强监管、惠民生等措施,切实做好保持物价水平总体平稳的各项工作。
五是要继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增加就业,进一步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均等化水平,让全面共享发展成果。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外来人口管理,让流动人口逐步享受常住人口的相同待遇。继续确保三分之二以上新增财力用于民生。
六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农村、文化、金融、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保持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综合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