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快又好发展势头,完成了市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918.61亿元,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6.68亿元,增长15.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0.46亿元,同比增长19.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01元,增长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55元,增长10.1%。科技创新有效推进,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体育事业不断推进。
二、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06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坚持“发展、创新、节约、稳定、为民”,推进“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打造“平安杭州”,引领“和谐创业”,构建“和谐杭州”,加快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进一步打响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天堂硅谷“四张金名片”,为“十一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2006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
——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市级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城镇就业岗位新增1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三、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1、着力推进“三农”工作,努力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建设规模化、集约化农业产业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2、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新成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发展传统工业,适度发展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大技改投入力度,继续抓好开发区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加快市属企业搬迁步伐,推进出海通道码头建设。
3、加大服务业扶持力度,努力在服务业发展上实现新提高。办好2006年“休博会”,打响我市“东方休闲之都”品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物流功能区建设。积极引进国外金融资本,鼓励信用消费,积极推进服务业功能区建设。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上取得新成果。加快“991行动计划”和“770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实施“1278”环境污染整治工程和“1250”生态示范工程,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着力构建节约型城市模式。
5、积极扩大消费,努力在增强消费拉动上达到新水平。培育消费热点,鼓励健身消费、休闲消费、学习消费等新的消费方式。加强对农村消费引导,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建立商贸服务个人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6、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努力在“招大商、引大资”上取得新成绩。加快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完善公平贸易预警机制,进一步提高反倾销应诉能力。注重招商引资质量,加大“大、新、尖”项目招商力度。
7、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在创新体制机制上确立新优势。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核准制和备案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特许经营制度试点。推进文化领域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综合改革,探索要素市场化改革。
8、全力打造“名城强市”,努力在提升城市品位上达到新高度。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名城。增加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科技强市。继续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造教育强市。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对重大疾病的防治和应对能力,打造卫生强市。大力实施小康健身工程、奥运争光工程,打造体育强市。加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培养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打造人才强市。
9、围绕统筹协调发展,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展现新面貌。着力推进和谐创业,积极推进生活与创业、对外开放与内生创新的和谐共生。统筹协调区域发展,促进网络化大都市建设,推进市区与五县(市)的协调发展。进一步解决“七大问题”,打造“平安杭州”,构建“法治杭州”,建设“信用杭州”。
10、重视“十一五”规划实施工作,努力在规划的保障落实上实现新突破。广泛宣传 “十一五”规划,加强规划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各区、县(市)政府及市有关部门要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监督管理。
四、以新一轮“十大工程”为抓手的投资和项目计划
2006年要继续围绕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新一轮“十大工程”为抓手,增强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强化项目前期,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保持投资合理增长。重点要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项目的投资力度。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1595亿元,增幅为15%。2006年新一轮“十大工程”计划投资约285亿元。